刑辩力机构律师网   [ 深圳站  ]
合作加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下载APP
业界新闻刑事资讯
刑辩力律师刑事业界新闻每日为您更新当前最新的刑事辩护法制资讯和社会资讯,关注刑事辩护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最新动态!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刑事新闻热点。刑事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人物动态、资讯等全国的刑事热点新闻、刑事热点评论、刑事热点案例、刑事立法前沿、刑事学子论文观点、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地址电话信息、热博热点等应有尽有。也有新闻述评,牛律师团队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团队的观点,虽文字精简、一事一讯但反映带有全局性刑事情况、刑事动向。同时注重学术研讨与交流,关注国内外重大法律事件,并经常主办专题论坛和实务交流活动,为广大律师提供发表观点,评论法治事件,搭建律师交流和资源整合的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刑事资讯业界新闻 → 法律人刘宪权院长翟建律师发表林森浩投毒案二审判决观点
法律人刘宪权院长翟建律师发表林森浩投毒案二审判决观点
2015/01/09   来源:新闻晨报   浏览次数:770次   
关键词:故意杀人罪被抓怎么办  牛律师刑事辩护团队  4006066148  林森浩投毒案二审  

林森浩在得知二审判决结果后的声明

 

维持死刑判决当属情理之中

 

■刘宪权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刑法学教授

 

从专业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相反:在没动机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杀人,只能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极高。

 

201341日投毒事发至今,已过了20个月。这20个月,林森浩投毒案历经一审、二审,法庭始终秉承公开审理。二审时林森浩代理律师的辩护以及“有专门知识的人”对一审相关证据的质证,也让公众见识到了司法的透明。司法如何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防线的作用?林森浩投毒案还给人们留下了哪些思考?

 

晨报邀请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刑法学教授刘宪权和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翟建律师讲述了他们的看法。

 

依笔者之见,林森浩二审维持死刑的判决应该属于意料中的结果。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毋庸置疑,在当代社会中,废除和缩减死刑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刑法发展的潮流。我国也已经在立法上缩减了一些可以适用死刑的罪名(即经刑法修正案修正,我国有死刑的罪名已经从68个缩减至55个,刑法修正案九拟再取消9死刑罪名)。但是对于诸如故意杀人罪等严重刑事犯罪,我国刑法中仍然保留有死刑。这从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规定中可见一斑,一般犯罪的法定刑规定均是由轻自重加以排列的,而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则是由重自轻加以排列:即死刑无期徒刑和十年以上有期刑。

 

林森浩实施了杀人行为,且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罪该适用死刑,这可能是社会各界的一个共识。但是,对其能否适用死缓,即宣告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恐怕是较多人思考的问题。但是,从本案的实际案情分析,对林森浩适用死缓似乎也不具备条件。

 

首先,本案被告人林森浩采用的杀人手段是十分恶劣的。

 

即用投毒的方式实施杀人,且在行为过程中完全有避免最严重结果发生的可能,但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另外,用林森浩的说法,其没有杀人的动机,且这仅仅是一次“玩笑”。但从专业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正好相反:在没动机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杀人,只能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极高;将杀人视为“玩笑”或者“游戏”,只能说明行为人“随意杀人”、“漠视生命”的主观态度。

 

其次,司法实践中,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起的故意杀人案件,是否应该适用死缓,通常的标准主要有三。

 

其一,被害人在起因上是否存在重大过错;其二,被告人案发后是否进行积极赔偿,是否真诚悔罪;其三,是否取得被害人家属谅解。分析本案,这些条件均不实际存在。本案中被害人在整个过程中不存在任何过错,平时表现极为优秀,对林森浩也没有任何侵害行为,这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本案在案发后,林森浩及其家属尽管也有一定程度的补偿表示,但多次提出这是一次“玩笑”,悔罪态度显然很不真诚。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被害人家属谅解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对于林森浩适用死缓不符合司法实践的标准。这也是此次二审维持原判的重要原因。

 

本案二审的焦点之一是被告人林森浩否认了故意杀人的主观目的。

 

辩护人也提出了林森浩应该符合刑法上“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抑或“过失致人死亡罪”构成要件的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

 

在我国刑法中,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虽然分属两个罪名,前者属于故意犯罪,后者属于过失犯罪,两罪的主观方面截然不同,但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这两种情形有一个共同点:行为人对死亡结果都是过失的,也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

 

首先,“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

 

正如前文分析,本案中林森浩在实施明显“加害行为”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其实是“心里非常清楚”,且林森浩作为医学研究生,此前做过相关动物实验,对此种有毒物质的毒害性及其可能引发的恶劣后果不可能不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其仍然实施投毒的犯罪行为,这应当排除了其对危害结果持否定态度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对危害结果是否定的(即希望这种结果不要发生),他就不可能实施相关的“加害行为”。

 

其次,笔者认为,在黄洋喝下有毒饮用水后,经历了从中毒到死亡的一段较长时间。

 

在此期间,林森浩如果对危害结果持否定态度的话,只要稍微采取一些措施,早些讲出真相,黄洋的死亡后果可能就不会发生。但林森浩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如果说仅仅是给黄洋开玩笑,那只能是林森浩的个人辩解。就本案看来,林森浩最后冷静地等待黄洋死亡,其主观恶性程度无疑很高。

 

应当看到,故意伤害致死中的“伤害故意”通常是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发生,比如行为人用刀在受害人非要害部位进行划割,且受害人的死亡实际上违背了行为人的意愿等。而在本案中,林森浩采用的是用毒物侵害对方,对于最后出现的结果林森浩自己其实都难以加以控制,所以其主观上不可能只是具有“明确的伤害故意”。

 

至于“过失致人死亡”,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本案中林森浩有明显的加害行为,并最终导致黄洋死亡。“在这种情况下,过失致人死亡不可能成立”。

 

综上,笔者认为,对林森浩宣判死刑是合法、合情和合理的。当下,尽管我们处在废除或者缩减死刑的年代中,但是,现行刑法对于严重的刑事犯罪仍然保留有死刑,只要符合相关刑法的规定,对被告人适用死刑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表现。

 

翟建:请理解辩护律师

 

林森浩投毒案二审宣判了。

 

回顾案件发生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个事实非常清楚且过程简单的“泄愤投毒”案。人们为之惊愕的只是,这样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在一所名牌大学里,发生在一对研究生身上。每个听闻此案的人无不为之惋惜,既为无辜的死者,也为让人感到无语的被告。一审对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对大众百姓来说,是一件预料之中的事。

 

二审开始后,随着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名写信为林森浩求情,请求二审司法机关对其免予一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本案的关注。二审庭审中辩护律师从多个角度对一审认定的事实、证据、因果关系提出质疑,并聘请专家证人到庭发表对一审相关证据的质证意见,更是让原本似乎非常清晰的案情变得扑朔迷离。或许正是基于此,媒体纷纷在本案二审宣判前就发布宣判日期的预告,表现出对此案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除了对案件判决结果的关注、对林森浩命运的关注、同时也包含着对律师辩护工作的关注。

 

勿庸讳言,当今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刑事辩护律师的工作和作用并没有正确、完整的了解和理解,以至于看见辩护律师出庭为那些涉嫌严重刑事犯罪的被告人辩护,就认为律师是在替“坏人”说话。而当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未被人民法院采纳时,又会认为是律师打输了官司。对于这些观念,作为一名专职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我只能说,请理解辩护律师!

 

首先,“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公民权利,而且是为每一位公民所预设。

 

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自己只要遵纪守法不做坏事,就不可能成为刑事被告,因而也不会需要辩护律师。否定这种想法的道理非常浅显:请问当初佘祥林、赵作海、杭州叔侄、呼格吉勒图他们这些人杀人了吗?干坏事了吗?现在看来当然没有。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遭受同样的冤枉,同样被扣上“杀人犯”的帽子,从而失去了十余年的自由甚至于生命呢?如果再结合这些冤案都是由于“亡者归来”、“真凶落网”等客观原因才得以浮出水面并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才得以平反昭雪,我们有理由相信,冤假错案的实际数量,将比我们已经知道的多得多。如何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如何防止上述悲剧重演?辩护律师就是一支防止冤假错案的专业队伍、专门力量。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的每一次据理力争、每一次“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每一次“吹毛求疵”,都是在为防止冤假错案作努力。正是因为辩护律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立场和专业的辩护技能,才决定了其有能力、有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理解了辩护律师的工作意义,保护辩护律师依法履行职责,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权利。

 

其次,为了切实落实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的保障,尤其是为了切实保障那些可能会被判处重刑甚至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防止这类案件一旦错判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刑事诉讼法》更是明确规定了对可能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有辩护律师为其辩护,如果其本人或者亲属没有聘请律师辩护的,人民法院应当联系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辩护。

 

也就是说,像林森浩这样的案件,无论其本人或亲属有没有为其聘请辩护律师,他都会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为其出庭辩护刑事诉讼法这项规定的正面意义,应当是不难理解的。但从操作层面上来看,这又带来了这样的一个命题:越是罪行严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越要有律师为其辩护!这种状况对每个辩护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方面,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简言之,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只能说对被告人有利的话,放大每一处对被告人有利的情节,争取被告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争取达到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辩护目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客观地承认,在刑事诉讼中,真正受到无端指控、受到冤屈的,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被告人确实是有罪的,个别人甚至属于罪大恶极。因此每一次辩护,对律师而言都是一次挑战,我们会竭尽我们的专业技能,运用我们的智慧,不遗余力地去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权利,以期获得对当事人最为有利的法律后果。林森浩二审辩护人在法庭上所作的种种努力,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三,辩护律师的辩护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与非罪的判断,还可以在罪重还是罪轻、重罪还是轻罪、是否有减轻或从轻处罚的情节等诸多方面发挥辩护的作用。

 

结合林森浩的案件来看,即便所有指控的事实都成立,故意杀人定性也准确,但在量刑上也是可以仔细探讨的。

 

应当看到,我国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量刑幅度是非常大的,《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笔者注:这里指的都是杀人既遂)。也就是说,刑法本身所秉承的,并不是简单的“杀人偿命”的报复主义原则,而是对具体案件作具体分析。根据这一规定,杀人既遂的案件首先应当考虑适用死刑,但死刑并不是唯一选择。无期徒刑、甚至有期徒刑也都是法定的选项。同时《刑法》第四十八条还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从专业角度而言,论证一个犯罪分子“必须立即执行死刑”恐怕比论证“可以不立即执行死刑”要困难得多。而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废除死刑,正是全球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大趋势。作为辩护律师,我们会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里所说的事实和情节,当然包含着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后果等诸多因素。笔者认为,只有那些同时具备动机十分卑鄙、目的十分明确、手段十分残忍、后果十分严重的犯罪行为,才应当被判处某一犯罪的最重刑罚。其它的都应当在量刑上有所体现,以体现刑法的“罪刑相一致”原则。笔者注意到林森浩的二审律师在法庭上也就此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建议二审法院改变对林森浩的量刑,这个建议是有法律依据的,也是符合辩护人的角色身份的。

 

最后,律师的刑事辩护,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的辩护,还包括程序的辩护。

 

因为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和保障。什么是程序公正,简单说就是司法机关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比方说刑事诉讼法规定严禁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获取口供,那么假如某侦查机关用这种方法获取了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哪怕这个口供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但由于从程序上看,取证手段是非法的,该口供属于非法证据,因此必须排除,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由此看出,我国的刑事诉讼采用的是“证据裁判原则”,而且证据必须确实、充分。我们所说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中的“事实”,并不等同于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指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所证明的法律事实。既然我们可以在民事法律范畴内接受虽然欠债应当还钱,但讨债必须有据的理念,当然更应当接受刑事法律范畴内的“法律事实”的理念。林森浩的二审辩护人在庭审中请专家证人出庭、申请重新鉴定、申请调取新的证据到庭等等,都是以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为依据的,是完全合法的。而穷尽一切法律手段为被告人辩护人,恰恰是辩护律师的职责所在和责任心的体现。

 

我们有理由向林森浩的二审辩护律师致敬,因为他们依法尽到了辩护人的职责。

 

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

翟  建    律师

201518

 

本新闻原标题为:刘宪权:维持死刑判决当属情理之中  翟建:请理解辩护律师

 

牛律师刑辩深圳团队编辑

 

服务热线:4006066148

 

 

合作伙伴>>
  • 牛律师网站系列
  • 法律网站
  • 其他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律师推荐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15 www.lawyer123.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东际唐律师事务所 粤ICP备12003532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