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唐刑事辩护律师网
合作加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下载APP
企业家犯罪业务专长
牛律师刑事辩护团队最近虽然办理了许多企业家犯罪案件,但死刑立即执行的数量大幅减少,更多的判处死缓或者无期徒刑。有很多民刑交叉案件由于证据标准不能达到确实、充分的程度,或者当事人双方进行了刑事和解,从而得到了无罪、轻刑的处理。但司法机关对中国企业家犯罪还是会采取“旧账还要算”,历史性犯罪仍会被持续查处。犯罪类型也出现较大变化,民生类、疑难、新型案件、灰色案件将频发。如毒胶囊、地沟油、毒豆芽、毒奶粉等等。民营企业家犯罪的罪名要比国企企业家犯罪的罪名复杂得多,如诈骗犯罪,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多种形式。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行贿罪。牛律师刑事辩护团队通过案件告诉企业家们: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最终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前位置:首页业务专长企业家犯罪 → 浅析民营企业家有关集资诈骗罪认定的重大问题
浅析民营企业家有关集资诈骗罪认定的重大问题
2015-03-05   来源:刑辩力机构律师网   浏览次数:935次   
关键词:吴英案  曾成杰案  牛律师刑事辩护团队  4006066148  

 

 

本文之所以选取吴英案和曾成杰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案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在罪名认定和量刑上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三,两名被告人一、二审均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终一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一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且经核准执行死刑。研析这两个案件在死刑适用上的问题及其最终的差别,不仅有利于对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的标准进行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司法实践中限制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赵秉志徐文文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集资诈骗犯罪已经逐步发展为民营企业家触犯频率较高的罪名之一。

 

本文之所以选取吴英案和曾成杰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案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第二,在罪名认定和量刑上存在较大的争议。第三,两名被告人一、二审均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终一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一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且经核准执行死刑。研析这两个案件在死刑适用上的问题及其最终的差别,不仅有利于对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的标准进行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司法实践中限制集资诈骗罪死刑适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集资诈骗罪的正确认定问题

 

集资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历来是刑法学者和司法实务者相关研究的重点,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对一些典型集资诈骗案件的持续报道,不断暴露出集资诈骗罪在司法认定上的一些争议问题,并引发学者们研究这些问题的新高潮。笔者认为,集资诈骗罪之所以时常在司法认定上存在争议,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集资者方面看,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集资诈骗行为的表现方式愈发多样化和隐蔽化,增加了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上的困难。第二,从受害者方面看,在民间融资盛行的地区,越来越多的公众是在投机牟利与一夜暴富心理的驱使下,明知集资行为有一定的风险,仍心甘情愿参与集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行骗与被骗的界限已经没有在传统诈骗罪中那么明显,在司法实践中更加难以认定。第三,从证据方面看,很多集资诈骗案件的集资者都是在集资后进行投资的,他们大多是因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大量集资款而案发,这就容易导致集资者集资诈骗的主观罪过与非法占有目的难以认定。

 

()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

 

集资诈骗与民间借贷都是不通过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而自行进行的集资借贷活动。从广义上说,实践中许多集资诈骗案件也属于民间借贷,但属于非法的民间借贷,而且由于其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已经需要动用刑法加以制裁;而正常的民间借贷则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受法律保护。因此,集资诈骗罪与民间借贷之间极易混淆,需要严格加以区分。集资诈骗罪尽管也具有民间借贷的特征,但因为与民间借贷在借款目的、借款对象、承诺的利息方面有所不同,而与之相区别。

 

1.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有学者甚至主张,鉴于此要件的模糊性,不如直接取消这一要件。目前,对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主要依据三份法律文件,分别是最高人民法院于1996年颁布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1996年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2001年纪要》)和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出台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0年解释》)

 

下面将结合吴英案和曾成杰案这两个典型案件,进一步探讨个案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并重点对《2001年纪要》中第1项“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和《2010年解释》第4条第1项“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适用进行分析。

 

在吴英案中,法院主要依据《2001年纪要》中的第1项“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认定吴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笔者认为,虽然司法实践中对“明知”的认定本身就有一定困难,但本案的裁判文书并没有含糊带过,而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裁判文书认定吴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客观归罪的倾向,判断立场不利于被告人及忽视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等。首先,裁判文书中多次提到吴英是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进行集资活动的,并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具备偿还能力。其次,裁判文书根据吴英注册的是传统微利行业的公司,集资的利息过高,判断吴英根本就没有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目的。这些判断看似合理,但多是从一般公众的视角进行的判断,并不能代表吴英自己的想法。考虑到本案中吴英确实有一些实际的经营和投资行为,更需要谨慎地认定吴英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在曾成杰案件中,二审法院也是主要依据《2001年纪要》中的第1项“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认定曾成杰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是,该法院在认定非法占有目的时,只在判决书中列举了12项相关证据,并没有结合相关证据进行论证、推理。

 

在曾成杰案件中,与二审法院不同,二审出庭检察员主要是依据《2010年解释》中第4条第1项“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认定曾成杰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二审出庭检察员认为,“根据华信的会计鉴定,三馆公司融资规模为345286.45万元,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为77246.40万元,明显不成比例。二审出庭检察员依据尚有较大争议的数据,认定曾成杰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集资款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进而认为曾成杰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够有说服力。

 

2.关于“社会公众”的认定

 

关于“社会公众”的含义,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不特定说,笔者赞成不特定说。

 

本文选取的两个集资诈骗案件中,由于曾成杰案涉及的集资对象众多,且是面向不特定人进行的集资行为,将这些对象认定为社会公众没有太大疑问。但是,在吴英案中,由于集资对象只有11个人,控辩双方在集资对象是否属于“社会公众”上存在不同认识。吴英的辩护人认为本案的债权人只有11个人,且这11个人都是吴英的朋友或熟人,不属于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因而认为吴英借款行为的性质是向朋友借款,而非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借款。

 

笔者认为,裁判文书中的上述理由基本可以认定吴英行为的对象是社会公众,但是,其论证过程略显单薄。第一,上述第一项理由认为吴英的债权人并非只有11个人是合理的,因为俞亚素等数十名债权人虽然没有被认定为吴英集资诈骗的对象,但他们仍然是吴英集资行为的对象。第二,上述第二项理由系对辩护意见作出的回应,既很好地反驳了辩护人提出的“亲友说”,又证明了多数债权人具有不特定性。第三,上述第三项理由试图通过强调吴英对集资款来源的“明知”,来认定吴英行为的对象也包括向11个债权人提供资金的“下线”,略显牵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吴英的非法集资行为应仅限于与集资对象构成共犯的部分集资行为,而不应扩大至所有集资行为。

 

()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

 

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客观上都表现为非法集资的行为,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第一,非法集资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第二,非法集资人是否使用了诈骗的方法。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对诈骗行为的认定,不能仅仅从行为人的角度出发,而应关注行为人的加害行为与被害人的被害行为间的互动,在此互动的基础上认定行为人的加害行为是否真正属于诈骗行为。尤其是对于高利贷案件而言,在对民间金融活动缺乏必要监管的情况下,行骗与被骗的界限已经没有在传统诈骗罪中那么明显。

 

因此,在认定非法集资者是否使用诈骗方法时,理应更加谨慎,应分别从集资者与集资对象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从集资者方面看,判断集资者是否实施了诈骗行为,主要看集资者有没有进行虚假宣传、有无真实的投资项目以及是否把大部分集资款投入到项目中。第二,从集资的对象方面看,判断集资者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还要看集资对象是否因集资者虚假的宣传或虚构的项目而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这一错误认识参与集资活动。

 

在吴英案中,法院认定吴英使用诈骗方法,主要是依据以下两个方面的理由:(1)吴英用投资商铺、做煤和石油生意、合作开发酒店、资金周转等各种虚假的理由对外集资。(2)吴英为给社会公众造成其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假象,实施了短时间大量虚假注册公司、签订大额购房协议、买断广告位集中宣传、进行高利分红等行为,向社会公众进行虚假宣传。但是,吴英的辩护人则认为法院的上述认定与事实不符,如指出宣传册是在200612月印制的,而本案中的最后一笔借款行为发生在200611,显然该宣传册并未被用于借款事宜;又如认为将珠宝堆放在办公室并非一定是为了炫富,不能据此就认定吴英实施了诈骗行为;再如,认为在公司经营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仍使用集资款偿还高额利息,是吴英履行合同的方式之一,不属于欺诈行为。

 

笔者认为,法院在判断吴英是否使用诈骗方法时,只是笼统地认定吴英所有的集资行为都使用了诈骗方法,显得不够谨慎。第一,从吴英的行为看,判决书中认定吴英使用虚假的理由对外集资,但是,吴英毕竟将部分集资款投入了经营中,这样就不能认定吴英所有的集资活动都使用了虚假的理由。

 

第二,从集资的对象方面看,法院的裁判文书中基本没有涉及吴英的集资对象是否被骗的证据。一审法院以辩护人提交的证言与债权人在侦查阶段所作的证言不相符为由,既没有采信,也没有展开详细论述。

 

在曾成杰案中,法院主要认定被告人曾成杰进行了虚假宣传,具体理由如下:

 

(1)曾成杰为维系资金链,隐瞒“三馆项目”吉首商贸大世界一期房产销售的真实情况和项目亏损的事实,用集资款出资,并通过当地多家媒体进行虚假宣传。

 

(2)曾成杰还通过邀请明星参加公司成立周年庆典等多种活动大肆吹嘘公司实力,向社会公众大量集资。笔者认为,判决书中虽然没有涉及集资对象是否被骗的问题,但是,认定被告人曾成杰进行虚假宣传的理由还是比较充分的。第一,从客观行为方面看,曾成杰的确实施了虚假宣传的行为。第二,从集资的对象方面看,裁判文书中同样缺少集资对象是否被骗的证明。另外,根据判决书中提供的证据,三馆公司在对外宣传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实力雄厚、拥有很多项目且前景光明的公司,在三馆公司的集资利息不比其他公司低的情况下,公众自然更容易相信三馆公司,而选择将钱借给三馆公司。与吴英案相比,曾成杰案的集资对象被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法院如果能在补充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对本案集资对象是否被骗的问题进行论述,将使对曾成杰是否使用诈骗方法的认定更加准确。

 

()对两个典型案件定性问题的综合评判

 

通过前文对吴英案和曾成杰案两个集资诈骗罪典型案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吴英案在集资诈骗罪的认定上,虽然存在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法院基本上做到了依据较充分的证据,通过详细的论述,认定吴英行为的性质,并对辩护人的大部分辩护意见作出了回应。然而,法院在某些关键问题的认定上,还有待进一步补充相关证据,并进行更为清晰的推理和论证。尤其是法院在认定吴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不仅带有客观归罪倾向,而且没有考虑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导致得出的结论比较难以成立。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不宜认定吴英构成集资诈骗罪,可考虑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吴英定罪。

 

第二,曾成杰案在集资诈骗罪的认定上,也存在一些争议问题。总体看,法院对大部分问题的认定,基本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缺少一定的论证、推理过程。如上文所述,本案的关键涉案数额都是依据《司法会计鉴定书》得出的,由于鉴定对象上的受限性,该鉴定书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三馆公司的资产情况,据此得出的涉案金额之真实性和可信度值得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认定曾成杰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对涉案公司的资产重新进行评估、计算出相关数额后,再认定曾成杰究竟构成何罪。

 

原标题:民营企业家集资诈骗罪重大问题探讨——以吴英案和曾成杰案为视角()

来源:中国普法网

 

牛律师刑事辩护团队编辑

牛律师刑事辩护网www.lawyer123.cn,依据最权威的法律法规,秉持最科学的刑辩技巧,坚持术有专攻成就刑事辩护品牌成功案例。为正在身陷囹圄或因犯罪即将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亲友提供无罪、罪轻、减轻处罚的服务。牛律师刑事辩护精英团队,专注刑辩领域,案例成就金牌!

 

服务热线:4006066148

 

 

 

业务专长
合作伙伴>>
  • 牛律师网站系列
  • 法律网站
  • 其他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律师推荐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7-2022 www.lawyer123.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东际唐律师事务所 粤ICP备12003532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