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判是整个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活动,审判中心主义与庭审中心主义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审判中心主义是“侦查中心主义”或“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反动。由司法权的性质决定和司法权的人权保障功能决定要以审判为中心。 论述审判监督的发展趋势程序内监督 明确检察机关在审判阶段的角色定位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操作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关于审判监督的认识误区,论述审判监督的发展趋势--程序内监督,进而明确检察机关在审判阶段的角色定位。一.法律监督理论溯源与反思;二.现行规定和司法实践中的矛盾;三.程序内监督[7]--对审判监督的重新认识。
在司法实践中,如实供述的时间段一般分为侦查阶段、起诉阶段、审判阶段。一、犯罪后主动投案,在侦查阶段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二、在审查起诉阶段,才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三、在审判阶段,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 刑事证据法应当适用刑事诉讼程序的全过程还是仅适用于审判阶段?
刑事证据法应当适用刑事诉讼程序的全过程还是仅适用于审判阶段?有学者主张,刑事证据法应当适用刑事诉讼程序的全过程,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和审判。要回答证据法是仅仅适用于审判阶段还是适用于诉讼的全过程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在观念上解决裁判中心主义和庭审中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如果我国实行庭审中心主义而不是裁判中心主义的话,那么就仅适用于审判阶段。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强制措施。正确使用取保候审不仅能提高审判效率,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防止超期羁押,而且能够通过正确处理这一常见的诉讼问题,实现司法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一、明确取保候审在审判实务中的意义;二、在审判阶段,适用取保候审应注意的问题;三、审判阶段的特点要求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取保候审在诉讼中的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对于作为量刑情节的立功的截止时间,建议将其限定为“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诉讼之日前”,即审判阶段犯罪分子的立功行为不宜作为量刑情节进入审判程序。理由是:第一,有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更充分的发挥;第二,犯罪分子不真实的立功材料需要经过检察院和法院两次审查,又不能继续在庭审时突然抛出蒙混过关,其造假的积极性也必然受到打击;第三,将立功的截止时
新刑事诉讼法建立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继续审查制度,对于规范审判阶段逮捕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审判阶段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核心在于对社会危险性要件的审查,其实体规则应当遵行避免对被告人人身权利的不必要损害、不妨碍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对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实行差别和动态评价等原则,程序设置上应当避免不当影响审判活动和泄露审判工作秘密。
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包括启动主体、排除对象、举证责任、证明标准,排除后果等属实体性规定,程序设置主要体现在何时在何种情形下启动、何时以何方式裁决及如何救济。一、当前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设置及运行状况;二、当前程序设置检视及新法解读;三、基于现实主义考量的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规制。 辩护律师在审判阶段所具有哪些权利--牛律师刑事辩护团队律师为您讲解
对于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的权利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讲辩护律师在审判阶段所具有的权利。1 .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2.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辩护律师同在押的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可以听取他们对案件情况的介绍及他们的辩护意见,同时,还可以向他们宣讲法律。其他辩护人行使这一权利时,必须经人民
本文就以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为研究视角,就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判阶段刑事和解制度的粗浅构想。